新时代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亟须创新

作者:    审核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5日 00:00

[ 摘要 ] 随着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出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逐步落实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计工作者需把握内部审计新定位,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在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关键词 ] 新时代 高校 经济责任 内部审计

 

 

新时代高校内部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在高校党委统一部署下开展的,审计工作的政治站位更高,审计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高校内审亟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创新,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一、客观分析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一)整治“屡审屡犯”问题势在必行

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二级单位领导干部重视业务工作、疏于部门管理;对“三重一大”事项重要性认识不足:事项范围内容模糊不清、无文本议事规则、决策过程记录缺失、重要经济事项制度不健全、制度更新不及时等;日常管理不规范: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收费项目缺少报备手续、合同缺乏有效管理等,“年年审,年年犯”“届届提,届届有”,这些像牛皮癣一样顽固的问题,使部分领导干部对审计结论产生“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无足轻重”的印象,审计工作处于尴尬境地。当前,在强监管、严监管的外部环境和风险防控内部驱动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屡审屡犯”这种耗费审计资源、削弱审计效果的弊端首先需要消除。

(二)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建立滞后,制约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是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尺子,但审计人员工作中经常面临审计依据缺失、过时或与实际不符等情况。如有的高校制定的合同管理办法规定,某类合同都必须由学校签章,但在实际执行中几乎都由各二级单位签署,审计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一规定不具操作性,应分类授权实施才更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审计依据该规章判定此类行为违规,显然审计结果的认可和整改都会阻力重重。另外,对于长期借款不清理、收费项目未备案等情况,学校相关制度只是原则性规定,给审计人员工

作判定带来一定困难。

(三)内部审计结果在高校治理中未得到有效运用

“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动因之一在于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达到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治理能力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当前,大多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都是离任审计,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任免、奖惩挂钩的甚少,经济责任审计更像是领导干部任期结束后履行的一道工作程序,审计结果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作用十分有限。审计报告完成后,主要报送主管审计工作的校领导、学校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抄送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审计结果公开的范围仅限于此。同时,伴随离任审计事项,被审计领导干部已在新岗位任职或退居二线,对审计结果持无所谓态度;新上任的领导干部认为报告中的问题都是前任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在此情况下,如果审计部门不主动作为,审计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形成的审计报告将被束之高阁、审计成果付之东流,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也被弱化。

(四)传统的审计资料提交方式严重制约审计工作时效

审计项目纸质资料提交时间跨度长,经常有项目不能按规定时限提交完整资料,电子资料信息共享未应用到工作中。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提交的资料包括领导干部述职报告、任期目标任务书、任期总结、年度计划总结、年度预算及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制度建设情况、合同管理情况、收费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等,被审计单位如果平时不注重收集积累这些资料,短时间整理费时费力。同时,因为领导干部任期较长,期间人员变更、资料难以查找等原因导致审计资料不全、缺失更是司空见惯。

(五)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未得到有效应用

在当今的信息整合智能化时代,审计人员仍需花费大量精力从事机械性数据整理工作。据调查,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软件尚未普遍运用,作为审计基础信息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仍主要依靠人工整理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常常耗费大量精力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勾稽关系一旦出错,要花费精力核对,无形中耗费很多时间;同时,审计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数据统计中有很多信息无法共享,导致实际工作中需多次编写整理。如果将审计管理软件和作业软件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将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对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检查分析。

(六)审计队伍建设现状不利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

随着《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实施,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当前,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岗位未纳入专业技术岗,职业资格与岗位晋级关联度低,审计业务工作的专业性在职称评聘中弱化,不利于审计人员形成职业意识,缺乏对审计人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激励;同时,审计部门中行政管理岗位和审计业务岗位边界不清晰,审计部门的综合管理事务分担给部分业务人员,业务工作时间碎片化,使审计人员专注投入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尽快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心转移

关注主要风险把控点。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高校治理层和广大教职工对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时效的关注度逐步上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与被监督力量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特点入手,关注领导干部履职重点领域和关键风险点,着眼于权力运行、责任落实、资金绩效,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财务核算日趋规范,以财务合规性审计为抓手的经济责任审计正在向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转变。新时代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情况、任期目标完成情况、“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等为着力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聚焦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决策程序等方面,关注主要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风险点,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促进领导干部在优化管理、防范风险方面积极作为。

三、着力解决“屡审屡犯”顽疾

专项治理和经济风险“疫苗工程”并重。随着审计工作政治站位的提高,挑战审计权威性的“屡审屡犯”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应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与各二级单位联动进行专项治理及实施经济风险“疫苗工程”。专项治理是指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影响大、范围广、亟须尽快解决的问题,集中召集相关部门进行限时性整改,确保问题尽快得到解决的一种工作方式;“疫苗工程”是指对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后续经济活动中仍然频繁发生的情况,审计人员进行全面梳理、分类提炼,形成典型案例,作为预防经济管理风险的“审计疫苗”,定期分批提供给二级单位,并从“问题症状描述、原因分析、措施建议”三部分进行描述,从而促进领导干部在日常履职中及早识别与改进。专项治理是对屡审屡犯问题开具的猛药,经济风险“疫苗工程”是对屡审屡犯问题开具的一剂良方,双管齐下,才能促使审计整改工作成效显现。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实现审计部门从职能部门集中获取电子资料并非难事,对于被审计单位平时已上交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纪委等部门的资料,如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任期目标责任书、任期总结、人员情况及变动、部门年度预算、收费备案事项、资产盘点数据、廉政建设业务流程图、群众年度满意度调查等,审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接口实现跨部门业务数据共享,这样既能及时全面掌握情况,实现无纸化办公,也能减轻被审计单位报送资料的压力,最终实现高效协同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目标。

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最大化

以内部审计成果得到外部审计利用为契机,促进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新出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使内部审计成果外部利用有了制度保障,内部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动力和各二级单位对审计问题的整改积极性都会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利用“对内部环境熟悉 , 具有较强信息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在工作中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出具令人信服的审计结果及审计结论。积极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单位,各司其职发挥应有作用,使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积极配合审计整改,努力实现审计成果利用中各部门资源共享,贡献各自优势,把来自每个单位不同角度的智慧“视角”,凝聚成集体智慧的“广角”,使审计工作成效显现,高校管理日趋规范。多措并举,推进内部审计结果发挥更大作用。组织推动内部审计结果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首先,使审计结果运用具体化。审计项目结束后,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带队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清单及时送达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并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沟通,进一步促进其对审计建议的理解、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其次,加大审计工作宣传力度。联合高校内部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对新上任干部进行培训,对审计中发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预防性指导,实现二级单位领导干部对审计工作从了解、理解到支持、需要的转变;最后,积极推进学校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体制。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反映出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归纳汇总并上报经济责任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采取措施、完善制度规定的参考依据。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邮政编码:224051
 盐城工学院审计处 版权所有 © 2008-2013